关于开展“DeepSeek深度应用与教学重构实战工作坊”线上学习的通知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17

校属各单位:

为推进学校“1234”教师发展体系构建,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进一步推动教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提升课程、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需求,结合2025年青年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要求,决定开展“DeepSeek深度应用与教学重构实战工作坊”线上学习,具体事项如下:

一、工作坊特色及研修目标

为解决通用大模型尤其是DeepSeek在与教育教学的对接上缺乏专属性,难以持续支持课程建设和教学优化的长期需求,本次工作坊将积极响应《纲要》精神,带领教师从入门到精通学习DeepSeek模型,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拓展智能化教学思路。实践提升高校教学效率、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并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全流程专属功能,满足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学习评估的具体需求。创新课程模式,培养未来所需能力与素质的新质人才,推动教育质量跃升,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本次工作坊旨在助力教师全面洞悉 DeepSeek 的基础概念、核心原理、前沿技术及其广泛应用领域,切实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教学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意识,有效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场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进而赋能学科创新建设和新质人才培养,将数字化战略向纵深发展,构建闭环教育教学体系,塑造“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态。

二、培训对象

学校全体教师。

其他对AI尤其是DeepSeek模型感兴趣的人员也可参与学习。

三、日程安排

时间

内容

授课专家

4月18日

(周五)

08:30-09:00

开班仪式

09:00-10:15

专家讲座及实践:Deepseek:从入门到高效应用

·人工智能基础与DeepSeek大模型核心原理、技术架构、相关学科研究重大意义

·结合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场景,对DeepSeek大模型应用进行案例讲解

·展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邓志东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10:30-12:00

专家讲座及实践:大模型多智能体驱动的全AI自适应课堂

·DeepSeek大模型和多智能体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在AI赋能教育教学上的整体布局

·基于AI的自适应多智能体课堂系统MAIC

·现场演示环节:智能体在课堂中的协同运作,如AI教师授课、AI助教辅助、AI同学伴学

于济凡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09:00-12:00

专家讲座及实践:为什么DeepSeek可以重塑你的课程

·大模型能干什么?大模型重新定义教育场景可能性

·为什么DeepSeek可以?开源策略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引擎,实现技术优势和教育适配的双重突破

·我该怎么用DeepSeek?资源整合、个性化干预、多模态互动三步实现教学工具高效落地

·可行的改变有哪些?DeepSeek助力教学效率倍增、学习方式革新、管理科学化、教育公平推进

马昱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4月25日

(周五)

09:00-12:00

实操演练:DeepSeek赋能教学

·手把手教学,掌握高效提示词编写方法与优化策略(如结构化提问、多模态指令)

·采用DeepSeek等AIGC工具,进行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案设计、生成练习作业、辅助批改学生作业、学情分析、课堂互动等环节的应用与创新实践

王 珏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

14:00-17:00

实操演练:AI教学应用提质

·会提问:以多任务在专家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提示词,快速制作高质量教学资源

·会判断:分享知识库应用技巧,以及搜索引擎与插件的使用方法

·会创造:在专家指导下搭建AI课程助教,赋能学生自适应个性化学习

4月27日

(周日)

09:00-12:00

专家讲座及实践: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理念

·数智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课程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智能作业管理

·智能答疑与个性化辅导

·学生评价分析

牟 鹏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备注:课程安排以最终日程为准

四、授课专家

邓志东: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助理。参与多项国家项目,在人工智能与计算神经科学、自动驾驶技术、移动机器人技术等领域有多年研究经历。曾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于济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MAIC平台研发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研究领域关注教育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驱动的多智能体学习环境等课题,深度参与清华大学AI赋能教育与学生成长项目,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曾获ACL最佳演示论文奖,EMNLP杰出论文奖以及CIKM最佳资源论文提名奖。

马昱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副组长。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曾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一等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优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第一名。

王珏: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目前担任国际信息学会(中国)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微课大赛”专家,被评为“教育部高校国培项目全国优秀专家”。王珏老师不仅深入研究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PPT与知识可视化、AIGC等教育技术领域的新兴方向,还精研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用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来阐释“教”和“学”的本质,并提出一整套简明、易懂、易实施的教学方法。

牟鹏: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中国图学学会图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图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讲“机械设计基础(1)”、“工程制图基础”等课程。在教学上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教师、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第八届 “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清华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理工科组一等奖、清华大学 2015 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类 A组二等奖和最佳教案奖等。在科研上,在机电产品再资源化方面的研究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五、相关要求

1. 请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学习,教师学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学习完成后可获得相关证书,学习情况与教师考核、职称申报等相关。

2. 线上学习流程详见附件,直播完成后可回看。

3. 为保障学习效果,实操培训环节建议老师们准备好电脑。


附件:线上学习手册.pdf